去年疫情发生后,溧水区持续探索建立“不见面、少见面、溧刻办”等公共服务体系,抓住医疗救助零星报销这一“小切口”,试点开展医疗救助零星报销“免申即享、全程网办”新模式。本轮疫情发生以来,医疗救助“免申即享”服务不间断,着力防范疫情期间人员流动、聚集情况,精准落实低保、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、优抚对象等1.12万困难群众的救助政策,减轻困难群众报销负担和经济压力。自去年疫情至今,共服务6600余人次,政策惠及面同比扩大近30倍,拨付金额247.67万元,增长近10倍,试点经验在中共江苏省委深改办《改革参考》上发文推广。
一、以解决疫情“急难堵”为改革出发点
溧水分局对现行医保经办服务开展调查研究,发现部分医疗救助对象进行零星报销存在三方面问题。
一是流程较为复杂。医疗救助对象提出零星报销申请后,纵向上,需要经过村社、镇街、区医保部门等多轮审批;横向上,医疗救助系统要与医保报销系统对接比对,程序复杂。
二是审批时限较长。按照零星报销流程,经多级部门逐一审批,由区医保部门向镇街汇款,镇街将救助金汇拨至救助对象银行卡中,平均需20个工作日左右。
三是覆盖面不全。医疗救助对象中有不少重残、重病卧床等行动不便的,也有文化程度不高、对政策不了解的,申报不及时、漏报、材料不符合的情况时有发生,无法全面快捷地享受医疗救助待遇。
针对上述难点、堵点,溧水分局主动谋划进行医疗救助零星报销不见面审批试点,变革服务方式,大幅提高医保公共服务效率。
二、以实现日常“无感办”为改革突破点
将疫情期间“不见面”办理要求转变为常态化“无感服务”举措,瞄准“免申即享、无感兑现”政务服务最高标准,在全市首创“医保大数据+医疗救助信息化”共享体系。本轮疫情发生以来,实现无感报销97人次,报销金额超10万元。
一是抗疫导向破题“数据共享”。以疫情防控要求和服务群众需求为导向,研发全市首个零星报销不见面审批操作系统。集成市医用耗材阳光监管平台等多个系统,全面掌握救助对象的人员性质、医疗费用、银行账号等数据。
二是流程优化实现“免申即享”。救助对象在就医刷卡结算后,立即触发医疗救助零星报销程序,无需递交材料,溧水分局直接在不见面审批操作系统完成待遇初审、核定、审批、支付、告知等所有程序。
三是智慧赋能促成“政策找人”。通过不见面审批操作系统数据抓取功能,仅需1小时即可完成全区1.12万名救助对象近10万条医保数据抓取、分析、计算,实现对象精准锁定、动态调整,确保医疗救助政策落实100%全覆盖。
三、以提升群众“获得感”为改革落脚点
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效,将群众获得感作为检验改革创新成果的重要标尺,以“小切口”极致服务推升群众满意度“大提高”。
一是提升报销便捷度。实现“零申报”“零材料”,变“逐级审批”为“政策直达”,由医保部门直接服务救助对象,办理时限从2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。
二是提升报销透明度。不见面审批操作系统与“智慧溧水”APP实现数据共享,居民可实时查询审批进程,零报流程完成后通过手机短信、APP推送等方式告知救助对象。今年以来,发送短信和推送信息55419条。
三是提升报销精准度。不见面审批操作系统审批操作全程留痕,实现费用监控预警,截至目前预警2次,确保救助政策精准落实、人员身份精准识别、救助金额精准核定。
四是提升政策贴合度。进一步构建智能分析系统,实时展示分析医疗救助的人员管理、报销金额、服务人次等情况,从而不断优化医疗救助经办服务,将疫情防控和常态化管理相结合,持续推动医保公共服务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